維基大典
zh_classicalwiki
https://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E7%B6%AD%E5%9F%BA%E5%A4%A7%E5%85%B8:%E5%8D%B7%E9%A6%96
MediaWiki 1.45.0-wmf.9
first-letter
媒體
特殊
討論
用戶
用戶討論
維基大典
維基大典討論
檔案
檔案討論
MediaWiki
MediaWiki討論
模板
模板討論
說明
說明討論
分類
分類討論
門
議
稿
酌稿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模組
模組討論
Event
Event talk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
4
77099
419100
419043
2025-07-10T14:42:03Z
Shunshen Lee
68656
/* 卷首候 */
419100
wikitext
text/x-wiki
{{大典之務}}[[Category:維基事]]
此處存故首頁之新知焉。凡欲預選,宜先列文題,繼以連結。
二〇〇六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七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八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九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〇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一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二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二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月]]
二〇一三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四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月]]
二〇一五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六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七月|七月]]
二〇一七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八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一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九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〇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二月|十二月]]
二〇二〇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七月|七月]]
二〇二一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九月|九月]]
二〇二二年:(無)
二〇二三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三年一二月|一二月]]
二〇二四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一月|一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二月|一二月]]
二〇二五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二〇二五年]]
== 卷首新知 ==
{{Dyk}}
== 卷首候 ==
<!--評選新知,置於此下-->
[[File:Fumimaro konoe.jpg|right|160px|thumb|近衛文麿]]
* 及[[抗戰]]起,是時居'''[[日揆]]'''者何人?
57u5pr4orb0q6rokycn96l4d6uwjksj
419101
419100
2025-07-10T14:44:37Z
Shunshen Lee
68656
/* 卷首候 */
419101
wikitext
text/x-wiki
{{大典之務}}[[Category:維基事]]
此處存故首頁之新知焉。凡欲預選,宜先列文題,繼以連結。
二〇〇六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七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八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〇九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〇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一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二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二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月]]
二〇一三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四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月]]
二〇一五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月]]
二〇一六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六年七月|七月]]
二〇一七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八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八年一二月|十二月]]
二〇一九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七月|七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九月|九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〇月|十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一月|十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一九年一二月|十二月]]
二〇二〇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二月|二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五月|五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〇年七月|七月]]
二〇二一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八月|八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一年九月|九月]]
二〇二二年:(無)
二〇二三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三年一二月|一二月]]
二〇二四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月|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四月|四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一月|一一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四年一二月|一二月]]
二〇二五年:[[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三月|三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六月|六月]] | [[維基大典:新知評選/二〇二五年|二〇二五年]]
== 卷首新知 ==
{{Dyk}}
== 卷首候 ==
<!--評選新知,置於此下-->
[[File:Fumimaro konoe.jpg|right|160px|thumb|近衛文麿]]
* 及[[抗戰]]起,是時居'''[[近衛文麿|日揆]]'''者何人?
a77lolbaidg7xy959n27xbf05l7r20f
鼇峰書院
0
77485
419116
293716
2025-07-11T05:50:31Z
KayanLamHK
105037
419116
wikitext
text/x-wiki
{{Infobox school
| name = 鼇峰書院<br>(鼇峯書院)
| location = [[清]][[福建省]][[福州|都]]鼇峰坊
| established = 一七〇七年
|founder=張伯行
}}
'''鼇峰書院''',又作'''鼇峯書院''',在[[福建省|閩]][[福州|都]]鼇峰一坊。[[一七〇七年|康熙四十六年]][[巡撫]][[張伯行]]建。宗[[程朱理學|程朱]]。教、學、研、編,是其經。出當世名士者,是其緯。定期擇優取秀才,又常延名士講學,朝廷甚重之。
[[一七一一年|康熙五十年]],御賜「三山養秀」匾。[[一七三三年|雍正十一年]],禦賜帑金一千兩。[[一七三八年|乾隆三年]],禦賜帑金一千兩,贈御書「瀾清學海」匾。[[一七四六年|十一年]]御賜《律書淵源》一部。[[一七五〇年|十五年]],[[巡撫]][[潘思榘]]修講堂。[[一七五二年|十七年]],[[巡撫]][[陳宏謀]]修學舍。[[一七九七年|嘉慶二年]],[[浦城縣]]執事祝乾封、締封,捐充長兄榮封遺產,銀五千兩,租谷千九百八十四石四斗,以充膏火。[[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巡撫]][[葉世倬]]於崇德齋舊址建考棚十餘,以課諸生。
書院廣置帙籍,校刊[[儒家|儒]]書五十有五,興書舍百有二十,後增爲百有四十。院門懸[[康熙]]御書「三山養秀」匾,內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講堂、敦復齋、五子祠、篤行齋、正誼堂、賢王先生祠、張公祠等,計所百廿五。二十三子祠所祀,[[宋]]儒[[游廣平]]等五人,[[明]]儒[[蔡虛齋]]、[[胡文定]]等一十有八人。院內設花園、[[荷]]池,周以[[假山]]石洞、樓亭水榭,[[松]]、[[杉]]、[[竹]]、[[柳]],夾植其途。鑒亭廁池陂,亭前懸[[乾隆]]御書匾「瀾清學海」。
每年二月初旬,書院懸牌出示招考。所收,[[福建省|全閩]]九府一州秀才、監生、童生,而品學兼優者。日給廩餼,歲供衣服。每月初,如中旬,山長主學、考試。山長高坐堂上,命題宣講或討論經義,學生環坐靜聽共學。後共學廢,改爲講學,而以兼課士為主。後講學又廢,課士主所學,直爲[[八股文|八股文章]]及試帖詩作。每歲二月十五日以前,督、撫例臨院中,行甄別試。秀才、監生試大題,童生試小題,皆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見選者以期與月課,每月再課。初六日爲師課,十六日爲官課。考卷既評定,生、監超等取六十人爲內課,每月每名膏火銀一兩四錢;特等取六十名爲外課,每月每人膏火銀一兩;一等取八十名為附課,不發膏火銀。童生取正課卅人,每月每名膏火銀六錢;附課八十名,不給膏火錢。
院設山長一人、監院一人、書辦二人、丁役數人。[[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鄭光策]]、[[陳壽祺]],皆嘗爲山長。[[林則徐]]、[[趙軒波]]、[[蔡世遠]]、[[藍鼎元]]之流,皆其生徒。書院用是久當「文藪」之譽。
[[一九〇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書院改爲'''校士館''',後又改爲'''福建法政學堂'''。[[辛亥革命|辛亥]]時,祝融災,學堂毀。昔書院所設,惟餘假山一。
[[分類:清書院]]
k14z02i0fv7gevdvlbnnqo7onsrg94y
六四天安門事件
0
110561
419109
417734
2025-07-10T20:07:35Z
43.239.85.19
簡體「谓」一字業已改書正體。
419109
wikitext
text/x-wiki
惟六四者,天安門之變。[[一九八九年]]春,[[中共]]前首[[胡耀邦]]薨,民遂聚[[天安門]]悼之,以求變法易制,然[[鄧小平|鄧氏]]弗許,遂驅之以兵,遂致血案。是為「'''六四'''」。中共謂之「'''春夏之交政治風波'''」,海外謂之「'''六四鎮壓'''」、「'''六四屠殺'''」云云。
「'''八九六四'''」之謂者,亦此變也。時惟[[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晨,[[中國共產黨|中共]]以武清場,興[[解放軍|兵]]入[[北京|京]],傳死者甚眾,然事件諸方,各執其辭,未有其詳。
==誌==
[[改革開放|革新]]以來,亂象叢生。官吏腐敗,貧富不均。而肉食者攘權奪利,民怨四起。
洎胡耀邦薨,[[中國共產黨|朝]]、[[民群|野]]殊見,一朝畢現。[[黌|黌門]]生徒,雲集[[天安門|皇苑]],抗議示威,直辭不諱,呈諫請願,以期變革。
六月一日,民主女神像成,設諸城樓之下,與毛巨像相望。明日,談判不果,雙方仇讐,悱恨是銜。嫌其宦吏者,絕食於[[天安門|門]]下;惡其[[獨夫]]者,潑墨于[[毛澤東|毛]]像。
三日,各省軍進京。入夜,礟鳴銃響,女神像傾,天安門亂,眾紛紛沸然,未幾,或有被殺,腹決腸斷,一時,悉皆驚忙,四散不輟,相與傳告,舁傷者就醫。送濟非時者歿,醫藥罔效者殘,惟忿恚不去者亦庶幾矣。詰旦,廣場之上,橫屍在道,腥氛漲空;街衢之間,窗欄儘破,彈孔瀰望。有孤勇者,立於戰車鋒鏑所向,相爭多時。
此變既往,爭議未息。政令嚴密,改革遽止。學運領袖,或走異邦,或隱聲息;天安門母親,持哀訴冤,願慰亡靈於泉壤。然執政者,語焉不詳,避言是非,歷史定論,未有一途。
民間之論,分歧亦深。或曰變革有其必然,或言安定為國本。海外之聲,或譴責,或惋惜,各執一端。國際之態,或關切,或淡然,利害權衡,政治使然。文獻載錄,學者考辨,真相究竟,殊難確證。
時移世易,真相難明;記憶猶存,歷史不泯。國家治理,利弊並存;公義之衡,難得中和。論者雖眾,定音未成。覽今察昔,歷史昭然;慎思審議,方可究真。
==據==
*「[https://baike.baidu.com/item/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89年4月—6月)/56667564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1989年4月—6月)]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06203802/https://baike.baidu.com/item/1989%E5%B9%B4%E6%98%A5%E5%A4%8F%E4%B9%8B%E4%BA%A4%E7%9A%84%E6%94%BF%E6%B2%BB%E9%A3%8E%E6%B3%A2%EF%BC%881989%E5%B9%B44%E6%9C%88%E2%80%946%E6%9C%88%EF%BC%89/56667564 |date=2022-06-06 }}」,引自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及黨建讀物出版社,二〇一九年。
*趙鼎新,《[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13-200903100.pdf 八九學運激進化論析]》,香港中文大學。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起事]]
l9zqu63r29xpa2h49a2wd6npt7r8g93
列禦寇
0
126399
419098
419085
2025-07-10T14:08:52Z
一室幽蘭
105415
419098
wikitext
text/x-wiki
'''列禦寇''',[[鄭]]人也,姓列,名禦寇,又作'''圉寇'''、'''圄寇''',尊稱為'''列子'''。 其年不可考,或曰[[春秋時代|春秋]]時人,或曰[[戰國]]時人。《[[漢書]]·藝文志》錄《[[沖虛經|列子]]》八篇,自注云:「先莊子,莊子稱之」。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宗尚虛靜,主「貴虛」之說。列子家貧,鄭相子陽嘗贈粟,列子固辭不受。師事[[壺子]],自謂未窺道奧而歸,三年不出,終身葆真守朴。其與[[關尹]]論道之語,見載《[[南華經|莊子]]·達生》。其學以虛靜為本,尚遺世獨立,善修身養性。《[[沖虛經|列子]]》一書,又曰《沖虛真經》,乃[[道家]]典籍,傳為列子所撰,約成書於[[晉]]太康二年後。是書多輯稗官野史、玄言譎喻,辭章粲然,尤以《黃帝》篇「華胥夢遊」之說最為幽邃。其旨為萬物生於無形,變化不居,無一物完美無瑕。君子當法天則地,因勢利導,以契天人相諧之境。[[唐]]朝詔告《列子》為《沖虛真經》,[[趙宋|北宋]]加封「至德」,遂為[[道教|道]]藏要典。
{{WikisourceAuthor|作者:列禦寇|列禦寇}}
== 據 ==
•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renwu/liezi/ 列子-中華典藏]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50214204523/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renwu/liezi/ |date=2025-02-14 }}
• [https://gj.zdic.net/zibu/484/ 列禦寇《列子》-子部-道家]
[[分類:周列傳]]
balmgw5rp9hr4k9mt1sqymksu70f3jt
九流十家
0
126634
419103
418928
2025-07-10T15:14:25Z
一室幽蘭
105415
/* 九流綱目 */
419103
wikitext
text/x-wiki
'''九流十家'''者,[[漢]]人[[班固]]據[[劉向]]《[[七略]]》所纂,載於《[[漢書]]·藝文志》,乃[[周|先秦]]至[[漢]]初諸子學術之綱目。其名實相生,道術裂而百家鳴,猶江河九派,各奔滄海。茲列其目,析其髓:
== 九流綱目 ==
班固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故去「[[小說家]]」而成九流。
=== 儒家 ===
{{主文|儒家}}
==== 祖述 ====
[[孔子]]刪《[[詩經|詩]]》《[[尚書|書]]》,定《[[儀禮|禮]]》《[[樂經|樂]]》,贊《[[易經|周易]]》,修《[[春秋]]》。
==== 要義 ====
[[仁]][[義]][[禮]][[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教化、正名分。
==== 流變 ====
[[孟子]]倡性善,[[荀況|荀子]]主性惡,漢代獨尊儒術。
=== 道家 ===
{{主文|道家}}
==== 淵源 ====
[[黃帝]]、[[老子]]。
==== 精微 ====
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貴柔守雌,絕聖棄智。
==== 衍派 ====
[[莊子]][[齊物]],楊朱貴己,後與神仙方術合流。
=== 陰陽家 ===
{{主文|陰陽家}}
==== 鼻祖 ====
[[鄒衍]]。
==== 樞機 ====
[[五德終始說|五德終始]],陰陽消息,四時教令。
==== 實用 ====
[[秦]]尚水德,漢改土德,[[董仲舒]]揉入儒學。
=== 法家 ===
{{主文|法家}}
==== 三派 ====
法([[商鞅]])、術([[申不害]])、勢([[慎到]])
==== 集大成 ====
[[韓非子]]
==== 實踐 ====
秦以法治國,漢承秦制而外儒內法。
=== 名家 ===
{{主文|名家}}
==== 辯士 ====
[[鄧析]]、[[惠施]]、[[公孫龍]]
==== 名實之辯 ====
「[[白馬非馬]]」「[[合同異]]」
==== 式微 ====
[[莊子]]譏其「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 墨家 ===
{{主文|墨家}}
==== 鉅子 ====
[[墨子]]
==== 十論 ====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
==== 絕學 ====
秦漢後幾成絕響
=== 縱橫家 ===
{{主文|縱橫家}}
==== 策士 ====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
==== 秘典 ====
《[[鬼谷子]]》。
==== 遺風 ====
[[戰國]]策士權謀,漢代猶存遊說之術。
=== 雜家 ===
{{主文|雜家}}
==== 特質 ====
兼儒墨,合名法
==== 典範 ====
《[[呂氏春秋]]》《[[淮南子]]》
==== 評騭 ====
班固謂「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 農家 ===
{{主文|農家}}
==== 神農之術 ====
[[許行]]
==== 主張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湮沒 ====
唯《[[汜勝之書]]》殘篇存世
== 第十家·小說家 ==
{{主文|小說家}}
班固謂:「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 代表:《[[青史子]]》《[[伊尹說]]》
• 特徵:稗官所采,閭里小知,後世志怪、筆記小說濫觴。
• 地位:九流外單列,謂「君子弗為」。
== 班固判語 ==
班固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 流衍消長 ==
• 漢武帝後:儒家獨尊,餘者或隱(如墨家)、或變(如[[道家]]化玄學)、或融(如法家入律令)。
• [[六朝|魏晉南北朝]]:[[道家]]復興為玄學,名家餘韻入清談。
• [[唐]][[趙宋|宋]]以降:雜家精神入類書,[[縱橫家|縱橫]]術數化入兵法。
== 據 ==
• 《[[漢書]]》
{{Navbox
|name=諸子百家
|title=[[諸子百家]]
|group1=[[九流十家]]
|list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 (諸子百家)|小說家]]
|group2=他
|list2= [[方技家]]{{·}}[[醫家]]{{·}}[[兵家]]
}}
[[Category:中國哲學]]
sc7te8in5onkf7dcg91emx91nexjegh
419104
419103
2025-07-10T15:15:58Z
一室幽蘭
105415
/* 流衍消長 */
419104
wikitext
text/x-wiki
'''九流十家'''者,[[漢]]人[[班固]]據[[劉向]]《[[七略]]》所纂,載於《[[漢書]]·藝文志》,乃[[周|先秦]]至[[漢]]初諸子學術之綱目。其名實相生,道術裂而百家鳴,猶江河九派,各奔滄海。茲列其目,析其髓:
== 九流綱目 ==
班固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故去「[[小說家]]」而成九流。
=== 儒家 ===
{{主文|儒家}}
==== 祖述 ====
[[孔子]]刪《[[詩經|詩]]》《[[尚書|書]]》,定《[[儀禮|禮]]》《[[樂經|樂]]》,贊《[[易經|周易]]》,修《[[春秋]]》。
==== 要義 ====
[[仁]][[義]][[禮]][[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教化、正名分。
==== 流變 ====
[[孟子]]倡性善,[[荀況|荀子]]主性惡,漢代獨尊儒術。
=== 道家 ===
{{主文|道家}}
==== 淵源 ====
[[黃帝]]、[[老子]]。
==== 精微 ====
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貴柔守雌,絕聖棄智。
==== 衍派 ====
[[莊子]][[齊物]],楊朱貴己,後與神仙方術合流。
=== 陰陽家 ===
{{主文|陰陽家}}
==== 鼻祖 ====
[[鄒衍]]。
==== 樞機 ====
[[五德終始說|五德終始]],陰陽消息,四時教令。
==== 實用 ====
[[秦]]尚水德,漢改土德,[[董仲舒]]揉入儒學。
=== 法家 ===
{{主文|法家}}
==== 三派 ====
法([[商鞅]])、術([[申不害]])、勢([[慎到]])
==== 集大成 ====
[[韓非子]]
==== 實踐 ====
秦以法治國,漢承秦制而外儒內法。
=== 名家 ===
{{主文|名家}}
==== 辯士 ====
[[鄧析]]、[[惠施]]、[[公孫龍]]
==== 名實之辯 ====
「[[白馬非馬]]」「[[合同異]]」
==== 式微 ====
[[莊子]]譏其「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 墨家 ===
{{主文|墨家}}
==== 鉅子 ====
[[墨子]]
==== 十論 ====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
==== 絕學 ====
秦漢後幾成絕響
=== 縱橫家 ===
{{主文|縱橫家}}
==== 策士 ====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
==== 秘典 ====
《[[鬼谷子]]》。
==== 遺風 ====
[[戰國]]策士權謀,漢代猶存遊說之術。
=== 雜家 ===
{{主文|雜家}}
==== 特質 ====
兼儒墨,合名法
==== 典範 ====
《[[呂氏春秋]]》《[[淮南子]]》
==== 評騭 ====
班固謂「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 農家 ===
{{主文|農家}}
==== 神農之術 ====
[[許行]]
==== 主張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湮沒 ====
唯《[[汜勝之書]]》殘篇存世
== 第十家·小說家 ==
{{主文|小說家}}
班固謂:「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 代表:《[[青史子]]》《[[伊尹說]]》
• 特徵:稗官所采,閭里小知,後世志怪、筆記小說濫觴。
• 地位:九流外單列,謂「君子弗為」。
== 班固判語 ==
班固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 流衍消長 ==
漢武帝後,儒家獨尊,餘者或隱(如墨家)、或變(如[[道家]]化玄學)、或融(如法家入律令)。及至[[六朝|魏晉南北朝]],[[道家]]復興為玄學,名家餘韻入清談。[[唐]][[趙宋|宋]]以降,雜家精神入類書,[[縱橫家|縱橫]]術數化入兵法。
== 據 ==
• 《[[漢書]]》
{{Navbox
|name=諸子百家
|title=[[諸子百家]]
|group1=[[九流十家]]
|list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 (諸子百家)|小說家]]
|group2=他
|list2= [[方技家]]{{·}}[[醫家]]{{·}}[[兵家]]
}}
[[Category:中國哲學]]
sw8hzql9wb8wjf2kkvdyaycy61roqlv
用戶討論: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
3
126924
419112
414848
2025-07-11T01:43:23Z
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
107797
419112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
-- [[用戶:Itsmine|孔明居士]] ([[用戶討論:Itsmine|對話]]) 二〇二五年三月一六日 (日) 二〇時三七分 (UTC)
== Напомена ==
Ово је додатни налог главног налога [[m:User:Filipović Zoran|Filipović Zoran]] који је од 19. августа 2024. године на трајном вики-одмору. [[用戶: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用戶討論:Зорана Филиповић|留言]])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一日 (五) 〇一時四三分 (UTC)
6os0lpy12staswugfslu25d409orl80
卡爾·施密特
0
128827
419095
419091
2025-07-10T12:47:11Z
Shunshen Lee
68656
419095
wikitext
text/x-wiki
{{Infobox person
|name = 卡爾·施密特
|honorific_suffix=
|gender = 男
|birth_name = Carl Schmitt
|image =
|alt =
|圖像說明 =
|生年 = [[西元]][[一八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生地 = [[w:zh:德意志帝國|德意志]] [[普魯士]]
|歿年 = [[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br><small>(時年九十六)</small>
|死因 =
|歿地 = [[西德|德意志]] [[w:zh: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北威州]]
|本貫 =
|國籍 = [[德意志]]
|別名 =
|宗教 =
|配偶 =
|親戚 =
|子女 =
|職位 = [[憲法]]學者
}}
'''卡爾·施密特''' {{按|[[德語]] Carl Schmitt}},[[德意志]]人。生於[[西元]][[一八八八年]]七月十一日。其先居[[普魯士]],家世寒。施密特為人聰異,幼孤峭,不近羣嬉,好覽羣籍。年弱冠,遊學[[w:zh:柏林大學|柏林]]、[[w:zh: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履講堂,所嗜皆正典大義,無染浮詞。後徙[[w:zh:斯特拉斯堡大學|斯特拉斯堡]],工[[法律|法]],擢博士。[[w:zh: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立。歷慕尼黑、波恩及科隆[[大學堂|學堂]]教授。施密特邃書史,尤諳究[[憲政]],才氣橫溢,治學不依恆格,時近俶儻,而說經必原本辨體制,析邦權,著《法例論稿》,其屬文精嚴,出入[[馬克斯·韋伯|韋伯]]論法流別,遂自成宗派。施密特講學清談,所至必動眾,聲名藉甚。時[[w:zh: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立,紀綱日斁,人心思變;施密特乃撰《憲法學說》,述及例外[[意理]],開章峭語,同列覽而不悅。施密特嘗言曰:「主權者,握非常之柄。」又曰:「政體之本,惟分別敵我而已。」迨斯語出,物議譁然,詞訟輩以施密特負才自恣,多撓之。施密特沉深有大略,博古今[[通幾]],論法治利病得失,講讀往復,四方文士皆屈。由是施密特門生弟子,莫不推重,總統[[興登堡]]以下,朝議亦頻援其學術,號為法匠。及[[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當國,諸文士懼避如鴆,然施密特獨袒附之,請入[[w:zh:納粹黨|籍]],曲從聘命。已而備位御用,隸普魯士邦政府,授施密特法學家報總編,參裁律令,為權貴[[戈林]]、[[戈培爾]]等夙仰。同列黑衣軍團報嫉忌甚,交譖傾陷,乃獲罪,拘之。[[一九三六年]],戈林請釋施密特出獄,因求退,杜門著書。[[西德]]立,以施密特與納粹結,褫教授職,乃退處普列騰堡。自是優遊三十餘年,終不復仕,猶盡其才以為法理。所撰有《獨裁論》、《政治神學》、《合法與正當》等。[[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卒,年九十六。時人每多譽其識,亦有訾其行,而施密特聲聞不墜,士多效其文辭,蓋德法學有根柢者,仍以施密特稱之。
==考據==
{{Reflist}}
[[分類:德國列傳]]
fpba1ies1s3tqkllm1t6km75tb7ocsd
419099
419095
2025-07-10T14:33:53Z
Shunshen Lee
68656
419099
wikitext
text/x-wiki
{{Infobox person
|name = 卡爾·施密特
|honorific_suffix=
|gender = 男
|birth_name = Carl Schmitt
|image =
|alt =
|圖像說明 =
|生年 = [[西元]][[一八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生地 = [[w:zh:德意志帝國|德意志]] [[普魯士]]
|歿年 = [[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br><small>(時年九十六)</small>
|死因 =
|歿地 = [[西德|德意志]] [[w:zh: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北威州]]
|本貫 =
|國籍 = [[西德|德意志]]
|別名 =
|宗教 =
|配偶 = 帕夫拉·多羅蒂琪 <small>(和離)</small><br>杜什卡·托多羅維奇
|親戚 =
|子女 = 一人
|職位 = [[憲法]]學者
}}
'''卡爾·施密特''' {{按|[[德語]] Carl Schmitt}},[[德意志]]人。生於[[西元]][[一八八八年]]七月十一日。其先居[[普魯士]],家世寒。施密特為人聰異,幼孤峭,不近羣嬉,好覽羣籍。年弱冠,遊學[[w:zh:柏林大學|柏林]]、[[w:zh: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履講堂,所嗜皆正典大義,無染浮詞。後徙[[w:zh:斯特拉斯堡大學|斯特拉斯堡]],工[[法律|法]],擢博士。[[w:zh: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立。歷慕尼黑、波恩及科隆[[大學堂|學堂]]講官,加至教授銜。施密特邃書史,尤諳究[[憲政]],才氣橫溢,治學素不依恆格,時近俶儻,而說經必原本辨體制,析邦權,著《法例論稿》<ref>{{Cite book|last=Schmitt|first=Carl|title=The Leviathan in the State Theory of Thomas Hobbes|publish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year=2008}}</ref>,其屬文精嚴,出入[[馬克斯·韋伯|韋伯]]論法流別,遂自成宗派。施密特凡講學清談,所至必動眾,聲名藉甚。時[[w:zh: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立,紀綱日斁,人心思變;施密特乃撰《憲法學說》,述及例外[[意理]],開章峭語,同列覽而不悅。施密特嘗言曰:「主權者,握非常之柄。」又曰:「政體之本,惟分別敵我而已。」迨斯語出,物議譁然,詞訟輩以施密特負才自恣,多撓之。施密特沉深有大略,博古今[[通幾]],論法治利病得失,講讀往復,四方文士皆屈<ref>Caldwell, Peter C. "Controversies over Carl Schmitt: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w: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005), vol. 77, no. 2, pp. .</ref>。由是施密特門生弟子,莫不推重,總統[[興登堡]]以下,朝議亦頻援其學術,號為法匠。及[[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當國,諸文士懼避如鴆,然施密特獨袒附之,請入[[w:zh:納粹黨|籍]],曲從聘命。已而備位御用,隸普魯士邦政府,授施密特法學家報總編,參裁律例,為權貴[[戈林]]、[[戈培爾]]等夙仰<ref>{{cite book|last=Koonz|first=Claudia|author-link=Claudia Koonz|title=The Nazi Conscience|year=2003|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isbn=0-674-01172-4}}</ref>。同列黑衣軍團報嫉忌甚,交譖傾陷,乃獲罪,拘之。[[一九三六年]],戈林請宥釋施密特出獄,因求退,杜門著書。會[[西德]]立,當局以施密特與納粹結,褫教授職,遂歸里,退處普列騰堡。自是優遊三十餘年,終不復仕,猶盡其才以為法理。所撰有《獨裁論》、《政治神學》、《合法與正當》等<ref>{{cite journal|last=Schmitt|first=Carl|year=2004|title=Theory of the Partisan: Intermediate Commentary on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1963)|journal=[[Telos (journal)|Telos]]|issue=127|page=11}}</ref>。[[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卒,年九十六。嗣後民間每多譽其識,亦有訾其行,而施密特聲聞不墜,士多效其文辭,蓋德法學有根柢者,仍以施密特稱之。
==考據==
{{Reflist}}
[[分類:德國列傳]]
5d2w2k553a7x841xmlrz382hijl4htv
用戶討論:にょんいちご
3
128830
419094
2025-07-10T12:37:51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094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にょんいちご}}
--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66f9cf;">[[User:MintCandy|薄荷糖]]</span>敬上 <small>([[User talk:MintCandy|議]])</small>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二時三七分 (UTC)
oh7n5ydsjhnoo8rva433l0g2msury0s
用戶討論:Earthquakewood
3
128831
419096
2025-07-10T13:48:03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096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Earthquakewood}}
-- [[用戶:Davidzdh|<font color="#008B8B">关山</font>]] ([[User talk:Davidzdh|修書]])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三時四八分 (UTC)
66pqyl4nnynkweoy9uliu9b4lcd67ul
用戶討論:歸九
3
128832
419097
2025-07-10T13:49:15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097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歸九}}
-- [[user:WAN233|<span style="color: #007FFF;">启明</span>]][[user talk:WAN233|(留言)]]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三時四九分 (UTC)
kgsxrfyim2r0gdm0byq84aahtzjaaht
用戶討論:Harut 2007
3
128833
419102
2025-07-10T14:59:35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02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Harut 2007}}
-- [[用戶:丁子君|丁子君]] ([[用戶討論:丁子君|對話]])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四時五九分 (UTC)
p7e3u6ohv8yga9rw1ahjvq0haf1skt9
用戶討論:ThePlayerFrom2017
3
128836
419107
2025-07-10T17:51:37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07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ThePlayerFrom2017}}
-- [[用戶:Itsmine|孔明居士]] ([[用戶討論:Itsmine|對話]])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七時五一分 (UTC)
c8u2ecamdp4g99zbkm0cfi90hamr4bc
用戶討論:Badshah Tipu
3
128837
419108
2025-07-10T18:58:04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08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Badshah Tipu}}
--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66f9cf;">[[User:MintCandy|薄荷糖]]</span>敬上 <small>([[User talk:MintCandy|議]])</small>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一八時五八分 (UTC)
kzc7sate9wocdgthgfqqqq3fnd70h9b
用戶討論:GMikesell-WMF
3
128838
419110
2025-07-10T20:08:30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10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GMikesell-WMF}}
-- [[user:WAN233|<span style="color: #007FFF;">启明</span>]][[user talk:WAN233|(留言)]]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二〇時〇八分 (UTC)
9qcw1qh31mitoctyegrrqnmfw687xwb
用戶討論:Orwd
3
128839
419111
2025-07-10T20:34:12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11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Orwd}}
-- [[用戶:丁子君|丁子君]] ([[用戶討論:丁子君|對話]])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〇日 (四) 二〇時三四分 (UTC)
ees2qa2ok5os04465awv4hyq31rvys6
用戶討論:Pablo Wang
3
128840
419113
2025-07-11T02:43:35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13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Pablo Wang}}
-- [[用戶:丁子君|丁子君]] ([[用戶討論:丁子君|對話]])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一日 (五) 〇二時四三分 (UTC)
4qx57tsrxctdsrq9p1p5r01w4d323mo
用戶討論:Aiburogu
3
128842
419115
2025-07-11T05:40:40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15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Aiburogu}}
-- [[user:WAN233|<span style="color: #007FFF;">启明</span>]][[user talk:WAN233|(留言)]]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一日 (五) 〇五時四〇分 (UTC)
gwqyclxt5ddqqpsi0i0r0pquxockb0t
用戶討論:Tagasaf
3
128843
419117
2025-07-11T07:41:14Z
New user message
64015
在新使用者的討論頁上添加[[Template:Welcome|歡迎資訊]]
419117
wikitext
text/x-wiki
{{Template:Welcome|realName=|name=Tagasaf}}
-- [[用戶:丁子君|丁子君]] ([[用戶討論:丁子君|對話]]) 二〇二五年七月一一日 (五) 〇七時四一分 (UTC)
h1ocer7phq9jizecvo9yveblv5upu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