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books
zhwikibooks
https://zh.wikibooks.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MediaWiki 1.45.0-wmf.8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books
Wikibooks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Wikijunior
Wikijunior talk
Subject
Subject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高中化学竞赛/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0
25842
181596
181538
2025-07-01T23:47:33Z
Д.Ильин
66321
181596
wikitext
text/x-wiki
我们已在高中初步学习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并且了解了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公式<math>n= \frac{1}{2}(a-xb)</math>(a为中心原子的族序数,b为配位原子达到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x为配位原子的数量)。在这里我们会学习一种新的判断VSEPR模型的方法。
对于以A原子为中心原子的某一分子(或离子)AX<sub>n</sub>,我们将其写为AX<sub>n</sub>E<sub>m</sub>,E表示中心原子A上的孤对电子对数。那么有:
<math>m=\frac {1}{2} (a-n|b|-q)</math>
其中a为A的族序数,b为X的化合价,q为离子所带电荷数(带正负号)。
{{例题|计算下列微粒的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数:<math>SO_2</math>,<math>SO_3</math>,<math>SO_3^{2-}</math>,<math>SO_4^{2-}</math>。|<math>\begin{array}{|c|c|}particle&m\\\hline SO_2&1\\SO_3&0\\SO_3^{2-}&1\\SO_4^{2-}&0\\\end{array}</math>}}我们令<math>z=m+n</math>,便可写出AY<sub>z</sub>这个通式。这里的z表示价层电子对数。这样,我们便可以与高中阶段联系起来了。
z与VSEPR模型对应关系如下表:
{|
|z
|2
|3
|4
|5
|6
|-
|VSEPR模型
|直线型
|平面三角形
|正四面体型
|三角双锥型
|正八面体型
|-
|球棍模型
|[[File:AX2E0-3D-balls.png|无框|100x100像素]]
|[[File:AX3E0-3D-balls.png|无框|100x100像素]]
|[[File:AX4E0-3D-balls.png|无框|101x101像素]]
|[[File:Trigonal-bipyramidal-3D-balls.png|114x114像素]]
|[[File:AX6E0-3D-balls.png|无框|106x106像素]]
|}
我们舍去孤对电子,便得到了粒子的实际构型。但孤对电子实际位置需要通过下列几种斥力顺序判断:
# 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
# 双键-单键>单键-单键
# 电负性弱-电负性弱>电负性弱-电负性强>电负性强-电负性强
{{例题|已知四氟化硫<math>SF_4</math>分子,判断其VSEPR模型和空间构型。|2=<math>m=\frac{1}{2}(6-1\times 4)=1</math>,故<math>SF_4</math>属<math>AX_4E_1</math>,z=5。其VSEPR模型为三角双锥形。<br />
分子中有一对孤对电子,它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两种——(1)中心原子所在的三角形平面外;(2)中心原子所在的三角形平面内。<br />考虑斥力:(1)分子中有3个90度的孤对电子对-键合电子对,三个90度的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三个120度的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2)分子中有两个90度的孤对电子对-键合电子对,两个120度的孤对电子对-键合电子对,四个90度的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一个120度的键合电子对-键合电子对。<br />
由于120度电子对之间的斥力远小于90度电子对,可以忽略不计,所以(2)的斥力比(1)稳定。<br />
故四氟化硫分子呈变形四面体型(又称跷跷板型),如下图。<br />
[[File:Seesaw-3D-balls.png|120px]]}}
一般来讲,确定了z、m之后,分子构型如下表所示:
{| class="wikitable"
!电子对数
!m=0
!m=1
!m=2
!m=3
|-
|2
|[[File:AX2E0-2D.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2E0-2D.svg|128x128像素]]
<center>直线型</center>
|
|
|
|-
|3
|[[File:AX3E0-side-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3E0-side-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平面三角型</center>
|[[File:AX2E1-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2E1-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角型(V型)</center>
|
|
|-
|4
|[[File:AX4E0-2D.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4E0-2D.svg|131x131像素]]
<center>四面体型</center>
|[[File:AX3E1-2D.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3E1-2D.svg|131x131像素]]
<center>三角锥型</center>
|[[File:AX2E2-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2E2-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角型(V型)</center>
|
|-
|5
|[[File:AX5E0-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5E0-2D.png|131x131像素]]
<center>三角双锥型</center>
|[[File:AX4E1-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4E1-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变形四面体型(跷跷板型)</center>
|[[File:AX3E2-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3E2-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T型</center>
|[[File:AX2E3-2D.pn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2E3-2D.png|128x128像素]]
<center>直线型</center>
|-
|6
|[[File:AX6E0-2D.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6E0-2D.png|133x133像素]]
<center>八面体型</center>
|[[File:AX5E1-2D-1.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5E1-2D.png|133x133像素]]
<center>四角锥型</center>
|[[File:AX4E2-2D.sv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X4E2-2D.png|133x133像素]]
<center>平面正方形型</center>
| T型
|}
efde6e3n9njyxonb9y7ajicu69qdf5w
文言/文法
0
26490
181597
179002
2025-07-02T00:53:10Z
㦽
67251
防止「云」被誤轉爲「雲」。
181597
wikitext
text/x-wiki
== 判斷句 ==
文言的判斷句往往不需要繫辭連結,而直接使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表達判斷(即N<sub>1</sub>是N<sub>2</sub>)的含義。
=== 者也結構 ===
使用「[[文言/虛詞#者|者]]」「[[文言/虛詞#也|也]]」的判斷句結構,「N<sub>1</sub>者,N<sub>2</sub>也」的含義相當於「N<sub>1</sub>是N<sub>2</sub>」。其中「者」可認爲是表示主題的詞,一說表示停頓,「也」則表示判斷語氣,兩者均可省略。
* 「N<sub>1</sub>者,N<sub>2</sub>也」
** {{s|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s|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N<sub>1</sub>者,N<sub>2</sub>」
** {{s|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 「N<sub>1</sub>,N<sub>2</sub>也」
** {{s|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閤子'''也'''。」
** {{s|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舜'''是'''冀州人)
** {{s|孟子|l2=孟子/告子上|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N<sub>1</sub>,N<sub>2</sub>」
** {{s|三國志|吳書}}:「劉備,天下梟雄。」
=== 句中繫辭 ===
古汉语中的繫辭不發達,主要有「[[文言/虛詞#是|是]]」「[[文言/虛詞#爲|爲]]」等。
* {{s|史記|l2=史記/卷086|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
=== 判斷副詞 ===
文言的判斷句常常添加副詞,有「[[文言/虛詞#乃|乃]]」「[[文言/虛詞#則|則]]」「[[文言/虛詞#即|即]]」相當於「就是」,「亦」相當於「也是」,「誠」相當於「確實是」等等。這些詞演變至今,一部分成為白話書面語中較正式的繫辭。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s|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s|孟子|l2=孟子/告子上|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引用法 ==
「N曰S」相當於「N說S」,此外可使用「-{云}-」「謂」「言」等代替「曰」。
* {{s|論語}}:「子'''曰'''、詩'''-{云}-'''」
== 疑問句 ==
=== 一般疑問句 ===
一類以「[[文言/虛詞#乎|乎]]」結尾,相當於白話文的「嗎」。
* {{s|列子|l2=列子/湯問篇|湯問篇}}:「古初有物'''乎'''?」
* {{s|項脊軒志}}:「兒寒'''乎'''?欲食'''乎'''?」(兒子你冷'''嗎'''?你想吃東西'''嗎'''?)
* {{s|前赤壁賦}}:「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難道不是曹孟德的詩'''嗎'''?)
* {{s|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s|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s|論語|子罕|l2=論語/子罕第九}}:「吾誰欺?欺天'''乎'''?」
=== 特殊疑問句 ===
特殊疑問句使用疑問詞,文言的疑問詞主要有「[[文言/虛詞#何|何]]」「[[文言/虛詞#誰|誰]]」等,配合疑問詞可以實現特定的疑問。
==== 何 ====
「何」是一個比較廣泛的疑問詞,不但可以指「什麼」,還可以指「誰」「爲什麼」「怎麼樣」等等。此外,「何」還可以通過修飾明確所問對象,例如「何人」(相當於「誰」)「何處」「何爲」(相當於「爲什麼」)「何如」(相當於「怎麼樣」)「何以」等。「何」還有「奚」「曷」「胡」等變體。
* {{s|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習語:「來者'''何人'''」(來的是'''什麼'''人?)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
漢語和世界上一大部分語言類似,未知信息往往會提前,所以當「何」連結介詞時,和一般名詞不同,介詞可以放在「何」的後面,形成倒裝,不過原本的順序也是允許的,例如「以何」和「何以」,「爲何」和「何爲」,「如何」和「何如」等等。
「何」常常搭配句尾的「也」構成疑問句。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何'''謂也?」('''什麼'''意思?)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君子不用耕田卻可以吃飯,這是'''爲什麼'''?)
「何」可和否定副詞「不」組合爲「何不」用以表達建議。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除了表達疑問,何字還可以表達強調,相當於「多麼」<!--,參見[[#感嘆句]]-->。
* {{s|江南可采莲|l2=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誰 ====
「誰」相當於「什麼人」,等同於「何人」,也可能寫作「孰」或「疇」。
* 成語:「舍我其'''誰'''」(除了我還有'''誰''')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說……)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
<!-- * {{s|過秦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盤問過往行人)???????????不定代詞? -->
== 反問法 ==
以「豈」「安」「焉」「寧」「烏」「奚」「惡」等開頭,相當於「怎麼」或者「哪裡」。
* 「豈」
** {{s|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情願死,'''怎麼可以'''因為有禍而去避開它?)
** 成語:「'''豈'''有此理」('''哪'''有這種道理?)
* 「安」
** {{s|論語|先進|l2=論語/先進第十一}}:「'''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麼'''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見方就算不上國家了?)
** {{s|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焉」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寧」
** {{s|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烏」
** {{s|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第一百五十七}}:「又'''烏'''足道乎!」
* 「奚」
** {{s|陶淵明集|歸去來兮辭}}:「樂夫天命復'''奚'''疑!」
* 「惡」
** {{s|左傳|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
以「[[文言/虛詞#其|其]]」開頭,相當於白話文的「難道」。
* {{s|古文觀止|雜說四}}(馬說):「'''其'''真無馬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吗?)
以「無乃S乎?」「無乃S與?」的形式,相當於「難道不是S嗎?」。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寬於律己而寬於待人的人,'''難道不是'''太過隨便了'''嗎'''?)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無乃'''爲佞'''乎'''?」('''難道不是'''在花言巧語'''嗎'''?)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錯了'''嗎'''?)
反問句常用「[[文言/虛詞#邪|邪]]·[[文言/虛詞#耶|耶]](二字同音耶)」「[[文言/虛詞#與|與]]·[[文言/虛詞#歟|歟]]」「[[文言/虛詞#哉|哉]]」等結尾。
* {{s|戰國策|l2=戰國策/卷31|燕策三}}:「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 {{s|道德經}}:「非以'''其'''無私'''邪'''?」
== 祈使句 ==
祈使句可分爲肯定祈使句和否定祈使句。前者表達命令、請求等,後者表達禁止、勸阻等。
=== 肯定祈使 ===
肯定祈使句可用祈使動詞「願」「請」,例如:
* {{s|史記|夏本紀|l2=史記/卷002}}:「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其類之中沒有比鯀更賢明的,'''希望'''帝您能試試他)
* {{s|左傳|僖公}}:「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敵多我少,趁他們還未完全渡過,'''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 否定祈使 ===
否定祈使句一般使用「勿」「無」「莫」等副詞,例如:
* {{s|論語|l2=論語/顏淵第十二|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 {{s|史記|陳涉世家}}:「苟富貴,'''無'''相忘」(若是我們之中有富貴起來了,'''不要'''互相忘記)
* {{s|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 {{s|詩經|小雅|鴻鴈之什|黃鳥|l2=詩經#小雅|l3=詩經#小雅|l4=詩經/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
== 命令句 ==
命令句直接用不帶人稱的動詞。
* {{s|論語|l2=論語/陽貨第十七|陽貨}}「'''來'''!予與爾言。」('''來'''!我跟你說。)
== 語態 ==
=== 被動法 ===
==== 被動助詞 ====
被動助詞主要有「見」「被」等,用於動詞前。
* {{s|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 {{s|法言|淵騫|l2=法言/11}}:「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蒙恬忠而'''被'''殺,怎麼能忠心呢?)
* {{s|潛夫論|賢難|l2=潛夫論/卷一#賢難第五}}:「虞舜之所以放殛,子胥之所以'''被'''誅」
==== 施事介詞 ====
文言中有時不對動詞變形,而是單純使用施事介詞「[[文言/虛詞#於|於]]」等。
* {{s|屈原列传}}:「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懷王因爲不分忠佞,所以在宮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宮外'''爲'''張儀所欺騙)
==== 爲所形 ====
「N<sub>1</sub>爲(N<sub>2</sub>)(所)V」相當於「N<sub>1</sub>被(N<sub>2</sub>)(所)V」。
* {{s|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l2=後漢書/卷86}}:「不利,遂'''爲所'''攻。」
* {{s|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童趣):「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s|韓非子|l2=韓非子/五蠹|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 {{s|夢溪筆談|技藝|l2=夢溪筆談/卷18}}:「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s|報任少卿書}}:「重'''為'''天下觀笑。」
* {{s|聊齋志異|促織|l2=聊齋志異/第04卷#促織}}:「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
=== 使動法 ===
使動法使用帶有使動含義的動詞「使」「令」「命」「召」「遣」「教」「勧」「説」「俾」等等,構成「N<sub>1</sub>V<sub>使動</sub>N<sub>2</sub>V」的結構來表示,相當於「N<sub>1</sub>讓(派、請、命令……等)N<sub>2</sub> V」。
* {{s|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看到蔡桓公就反身而去,蔡桓公於是'''派'''人問他)
* {{s|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不要'''讓'''狗叫)
有時一個自發動詞本身就可以[[#活用|活用]]爲使動動詞,例如:
* {{s|鄭伯克段于鄢}}:「莊公寤生,'''驚'''姜氏」(驚姜氏=使姜氏驚,即驚嚇)
* {{s|史記|項羽本紀}}:「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
== 否定詞 ==
文言的否定法,主要是利用否定動詞、否定副詞或否定代詞來表達否定。否定詞以脣音聲母(幫母、明母)起首的字爲主,主要有「不」「弗」「非」「匪」、「無」「微」「莫」「勿」「毋」「未」「亡」等
=== 否定動詞 ===
==== 无、亡、無、微 ====
* {{s|玉篇}}:「'''無''',不有也」
即「沒有」,「有」之反。
* {{s|周易}}:「'''无'''咎」「'''无'''妄」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人沒有比'''沒有'''親戚、君臣、上下關係更大的罪了)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的話)
==== 非 ====
「非」相當於「不是」
* {{s|鄭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現在的京邑不合法度,'''不是'''符合先王舊制的狀態,您將無法控制)
=== 否定副詞 ===
被否定詞爲動詞、形容詞等時,在前添加否定副詞而構成的。
==== 不、弗 ====
用以否定謂語,與現代漢語相似。
* {{s|鄭伯克段于鄢}}:「公'''弗'''許」(武公'''不'''同意)
==== 勿、毋、無、莫 ====
表示禁止或勸誡不要做當該行爲,相當於「不要」「別」。
* {{s|論語|l2=論語/顏淵第十二|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 {{s|史記|陳涉世家}}:「苟富貴,'''無'''相忘」(若是我們之中有富貴起來了,'''不要'''互相忘記)
* {{s|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 {{s|詩經|小雅|鴻鴈之什|黃鳥|l2=詩經#小雅|l3=詩經#小雅|l4=詩經/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
=== 否定代詞 ===
現代漢語中缺乏否定代詞,轉而使用「沒有人」「沒有誰」「沒有什麼東西」等方式來表達。而文言中則有「莫」「未」等否定代詞。
==== 莫 ====
相當於「沒有人」「沒有誰」「沒有什麼東西」。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人'''沒有什麼東西'''是能比沒有親戚、君臣、上下關係更大的罪了)
* {{s|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滿堂時,'''沒有人'''能夠守護住它們)
==== 未 ====
相當於「從來沒」。
* {{s|論語|l1=論語|l2=論語/學而第一|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來沒'''人不愛好犯上,而愛好作亂的)
* 注意這裡的「N,未之有也」是上古時期已經固定下來的說法,意即「從來沒有過N」
=== 組合形 ===
==== 特殊含義 ====
* 「不敢」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與他人比較。)
* 「不可<sub>1</sub>」,相當於「不可以」,強調由於「不被允許」而做不到。
* 「不可<sub>2</sub>」相當於「不能」,含義較廣。
** {{s|前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不得」相當於「不能」,強調由於「沒有機會」而做不到。
** {{s|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不能」相當於「不能」,強調由於「能力不夠」而做不到。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s|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願为鲁君尽力,並不是'''沒有能力'''服務君主)
** {{s|孟子|梁惠王上}}:「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 {{s|孟子|盡心下}}:「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
* 「未嘗」相當於「不曾」
==== 雙重否定 ====
文言文中的雙重否定,其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表示肯定,並且有強調的功能。
* 「無不」相當於「沒有不」,強調動作對象是全部。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不無」相當於「不是沒有」。
* 「非不」相當於「並不是不」。
** 「'''非不'''欲學文言」即「雖欲學文言」
** {{s|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願为鲁君尽力,'''並不是不'''能服務君主)
* 「無非」。
* 「非無」。
* 「不敢不」。
* 「不得不」相當於「必須」「應當」,語氣強烈,強調義務或必然
** {{s|莊子|知北遊|l2=莊子/知北遊}}:「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 {{s|荀子|大略篇|l2=荀子/大略篇}}:「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
* 「不能不」
* 「不可不」相當於「必須要」「應當要」,語氣強烈,強調做某事的必要性
** {{s|荀子|大略篇|l2=荀子/大略篇}}:「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 {{s|荀子|大略篇|l2=荀子/大略篇}}:「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謹也」
** {{s|荀子|大略篇|l2=荀子/大略篇}}:「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 抑揚法 ==
文言中最獨特的一點就是抑揚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類似「N<sub>1</sub>且P,況N<sub>2</sub>乎?」來表達,類似「N<sub>1</sub>尚且P,更不用說N<sub>2</sub>了」。
* {{s|孟子|公孫丑下|l2=孟子/公孫丑下}}:「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另外,還有類似「N<sub>1</sub>V,孰不V」的結構,表達「如果就連N<sub>1</sub>都V,那麼還有什麼/誰不V」的意思: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這都可以忍耐,'''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忍耐的呢?)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如果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
== 假設法 ==
文言中假設法使用「[[文言/虛詞#若|若]]」,有時與「[[文言/虛詞#則|則]]」呼應,相當於「如果」。
* {{s|孟子|公孫丑下|l2=孟子/公孫丑下}}:「'''若'''於齊'''則'''未有處也。」
* {{s|孟子|公孫丑下|l2=孟子/公孫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 比較法 ==
文言中的比較,常用「[[文言/虛詞#於|於]]」這個介詞引出比較的基準或者被比較的對象
* 「N<sub>1</sub>A於N<sub>2</sub>」相當於「N<sub>1</sub>比N<sub>2</sub>更A」
** {{s|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s|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必然會有一死,死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所追求的不同)
* 「N<sub>1</sub>莫A於N<sub>2</sub>」相當於「N<sub>1</sub>之中,沒有比N<sub>2</sub>更A的」
** {{s|道德經|水德|l2=老子_(帛書校勘版)#第四十三章_水德}}:「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弱小的東西,然而攻打堅硬強大的東西卻沒有能够勝過它的,因爲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
** {{s|報任少卿書}}:「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所以災禍之中'''沒有比'''貪得利益'''更'''悽慘的,悲傷之中'''沒有比'''心靈受傷'''更'''深刻的,品行之中'''沒有比'''先人受辱'''更'''醜惡的,而恥辱之中'''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嚴重的。)
* 「N<sub>1</sub>V<sub>比較</sub>於N<sub>2</sub>」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在疑問句中,往往使用介詞「[[文言/虛詞#與|與]]」來引出比較對象
* 「N<sub>1</sub>與N<sub>2</sub>孰A?」或「N<sub>1</sub>孰與N<sub>2</sub>A?」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誰更'''美?)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吾'''孰與'''徐公美?」(我'''和'''徐公'''誰更'''美?)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吾'''與'''徐公'''孰'''美?」(我'''和'''徐公'''誰更'''美?)
表示不及、不到、比不上時,使用以下的結構:
* 「N<sub>1</sub>何能及N<sub>2</sub>也?」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您太美了,徐公怎麼'''比得上'''您呢!)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 「N<sub>1</sub>不若/不如/弗如/未若N<sub>2</sub>」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不像'''您那麼漂亮!)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孰視之,自以為'''不如'''」(仔細一看他,自認爲'''比不上''')
** {{s|戰國策|齊策一|l2=戰國策/卷08}}:「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從鏡子裏看自己,更發現遠遠'''比不上'''。)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是'''比不上'''貧窮時歡樂,富貴時好禮的人的。)
== 援因法 ==
文言中可以用[[文言/連詞#因果連詞|因果連詞]]、[[文言/介詞#因事介詞|因事介詞]]和「N之所以V」等結構來引出事件的原因。
* 「N之所以V」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數字表示 ==
文言的數次與現代漢語類似,但也稍有不同。文言的數字,採取十進位法,有九個基礎數詞,基本數字單位有「十」「百」「千」「萬」等。對於超過「萬」的數字,還有更大的單位不過不常用,而且進位方法也不統一,有十十而進的,有萬萬而進的。在簿記領域,有專門的記帳用數字,也就是所謂大寫數字。
{| class="wikitable"
! 文言數詞 || 所代表數字 || 文言數詞 || 所代表數字 || 文言數詞 || 所代表數字 || || 文言數詞 || 所代表數字 || 文言數詞 || 所代表數字 ||
|-
| || || 一十 || 10 || 二十 || 20
| rowspan="10" | ……
| || || ||
| rowspan="10" | ……
|-
| 一 || 1 || 一十一 || 11 || 二十一 || 21 || 一十 || 10 || 一百 || 100
|-
| 二 || 2 || 一十二 || 12 || 二十二 || 22 || 二十 || 20 || 二百 || 200
|-
| 三 || 3 || 一十三 || 13 || 二十三 || 23 || 三十 || 30 || 三百 || 300
|-
| 四 || 4 || 一十四 || 14 || 二十四 || 24 || 四十 || 40 || 四百 || 400
|-
| 五 || 5 || 一十五 || 15 || 二十五 || 25 || 五十 || 50 || 五百 || 500
|-
| 六 || 6 || 一十六 || 16 || 二十六 || 26 || 六十 || 60 || 六百 || 600
|-
| 七 || 7 || 一十七 || 17 || 二十七 || 27 || 七十 || 70 || 七百 || 700
|-
| 八 || 8 || 一十八 || 18 || 二十八 || 28 || 八十 || 80 || 八百 || 800
|-
| 九 || 9 || 一十九 || 19 || 二十九 || 29 || 九十 || 90 || 九百 || 900
|}
數字單位前的「一」往往會被省略,在首位時尤甚,如「十」代表10、「百」代表100、「千」代表1000、「十三」代表13,「二百十三」代表213等,。
數詞可以直接按照十進制連接,例如54321可寫作「五萬四千三百二十一」。萬以上的數字,可重新利用萬以下的單位(也可以認爲萬構成了一個複合單位的「~萬~」的表示方法)。有時爲了調整語氣,會添加「有」字,例如113可以寫作「百有十三」(同時也可寫作「百十三」「百一十三」「一百一十三」等)。
數詞後可跟名詞,表示名詞所指代對象的數量,「~里」「~等」「~人」等。
數詞前可接副詞,例如「方~」表示「~見方」,「凡~」表示「總共」等。
以下爲用例:
* {{s|禮記|王制|l2=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5)
* {{s|禮記|王制|l2=禮記/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1000,100,70,50)
* {{s|禮記|王制|l2=禮記/王制}}:「'''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5,9,8,7,6,5)
* {{s|禮記|王制|l2=禮記/王制}}:「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100,30,70,60,50,120,210)
* {{s|九章算術|方田|l2=九章算術#卷第一_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荅曰:'''一百六十八'''步。」(12,14,168)
* {{s|九章算術|方田|l2=九章算術#卷第一_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又有田廣'''二'''里,從'''三'''里。問︰為田幾何?荅曰:'''二十二'''頃'''五十'''畝。」(2,3,22,50)
* {{s|九章算術|方田|l2=九章算術#卷第一_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又有邪田,正廣'''六十五'''步,'''一'''畔從'''一百'''步,一畔從'''七十二'''步。問︰為田幾何?荅曰:'''二十三'''畝'''七十'''步。」(65,1,100,72,23,70)
* {{s|九章算術|方田|l2=九章算術#卷第一_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又有箕田,舌廣'''一百一十七'''步,踵廣'''五十'''步,正從'''一百三十五'''步。問︰為田幾何?荅曰:'''四十六'''畝'''二百三十二'''步半。」(117,50,135,46,232)
* {{s|周髀算經}}:「凡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357000,1071000)
== 備註 ==
{{NoteFoot}}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言]]
a1vajn343tkj58subxy8uv9g28tlb50
Talk:文言/文法
1
33767
181598
181594
2025-07-02T00:55:08Z
㦽
67251
/* 轉寫問題 */ 回复
181598
wikitext
text/x-wiki
== 轉寫問題 ==
「雲」字在編輯頁面顯示爲「云」,但在檢視時被轉寫,這是甚麼情況? [[User:㦽|㦽]] ([[User talk:㦽|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04:52 (UTC)
:{{ping|㦽}} 您可在其两侧框上“<nowiki>-{}-</nowiki>”,即“<nowiki>-{云}-</nowiki>”,以防止其受系统自动繁简转换。--[[User:Sayonzei|Sayonzei]] ([[User talk:Sayonzei|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07:46 (UTC)
::感謝! [[User:㦽|㦽]] ([[User talk:㦽|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00:55 (UTC)
7ejkemk6gcdz0apb85c8qmu200z3dfb